阅读 29591 次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安置及开发住区设计(肖菁羽)
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内安置及开发住区规划设计
西安交通大学 肖菁羽
绪论
汉长安城位于渭河以南的关中平原上,面积约36平方公里。在西汉时期,作为首都的长安城一直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汉朝之后又有数个王朝定都于此,隋朝初年迁都至大兴城后,这里被废弃。其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区的西北郊外。汉长安城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际大都会和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历时最长的都城,是汉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中心。汉长安城遗址是我国迄今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遗迹最为丰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遗址,是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国家级”大遗址。其城垣内面积36平方公里,加上建章宫等遗址,遗址保护总面积达到65平方公里,占西安四大遗址保护总面积108平方公里的60%。
明光宫,中国西汉时期的宫殿,位于汉长安城北隅,现考古勘探测定范围约390公顷。明光宫与南面长乐宫之间有飞阁复道相连通。是汉武帝为容纳数千名宫女,于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建。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罢明光宫。王莽时期,改称定安馆,为定安太后所居。
此次毕设研究的对象是位于西安市西北郊汉长安城区域的明光宫片区,研究的目的是城市化进程中解决汉城区域人口的居住问题。课题研究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保护遗址风貌的同时近地安置汉城内已有人口,并且要保留当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模式,甚至是要优化他们已有的生活生产结构。因为城市化不仅仅是回迁安置,我们在解决当地人口居住问题的同时,还要考虑他们的就业、经济来源以及他们未来生活的发展。
同时,现根据西安市最新城市发展规划,汉长安城遗址区域将是西安文化复兴的重点项目。面临城市的快速发展,汉长安城将何去何从,继续止步不前维持现状作为一个隔绝外界的“大遗址”,还是寻找更多发展的可能性将此处遗址真正激活,使其由一处城市的遗址变为一座遗址的城市。在发展的同时,当地十万住民又将面临什么转型,这些都是此次课题研究所重点思考的。
一、设计前期调研及分析
围绕汉长安城区域内人口的居住问题展开,面对甲方提出的村庄整合、集约用地这个大方向的要求,首先要做的是基于汉长安城区域的整体研究,看一看汉长安城区域内哪块片区适合做居住区开发安置。
基于汉长安城的调研及分析
区位
西安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陕西省的省会,中国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是中国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科技研究、高等教育、国防科技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是中国中西部地区科技实力最强,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特大城市之一。
汉长安城遗址位于西安市城市建成区西北部的未央区,南接莲湖区,北濒渭水。区位条件优越,周边交通便利。距离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约15 公里,距离西安站和西安北站仅几公里。如图2-1所示。
图2-1城市区位与基地位置
周边文化资源
由于西安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先后有13 个王朝建都于此,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中国历史上的鼎盛时代的周、秦、汉、隋、唐均建都西安。
汉长安城遗址周边文化资源丰富,北临秦咸阳遗址和汉阳陵、汉安陵、汉长陵,西接秦阿房宫遗址和周丰京、镐京遗址,南至隋唐长安城遗址和明清西安,东望秦始皇陵,位于众多重要历史遗址的中心。除隋唐长安城遗址外,汉长安城遗址是这一区域范围内规模最大的遗址。如图2-2所示。
图2-2西安地区历代都城
汉城周边道路
外围是绕城高速、朱宏路、连霍高速、西三环路等构成的城市快速路网,以及由二环北路、凤城路、未央路等构成的城市主干路网。如图2-3所示。
图2-3汉城及周边路网
汉城现状功能
汉长安城遗址区用地现状为耕地与村庄为主的大型郊区;运输产业为主中小型工矿仓储为辅的自发形成的企业集合地。如图2-4所示。
图2-4汉城用地现状
汉城土地功能开发适宜性评价
未央宫、长乐宫和桂宫处于重点保护区域,涵盖汉长安城内大部分遗址,有一定的历史价值,适宜发展旅游业,例如遗址公园等。但旅游业会对历史遗迹造成一定破坏,须控制开发利用强度。如图2-5所示。
图2-5汉城旅游核心区
商业服务用地对历史环境破坏较大,适宜安排在一般保护区,一些景点遗迹的周边地区,方便完善遗址公园的配套服务设施。结合东、西市悠久的市场历史,选择东市、西市作为汉长安城商业服务核心区,可发展为综合性历史街区。如图2-6所示。
图2-6汉城商业服务核心区
明光宫、北宫区域地处一般保护范围区域,结合现状农业,如发展观光农业,可带来观光收益以及农产品收益等。对历史遗迹影响甚微,并且可持续开发利用。如图2-7所示。
图2-7汉城观光农业区
汉长安城内现存工业以运输产业为主、中小型工矿仓储家具产业为辅,企业布局杂,对遗址风貌破坏严重,急需结合对外交通整合用地,在保留原工业的同时需限制利用强度。拟选择保护区域范围东北角发展工业园区,安置现状工业的同时发展新兴工业。如图2-8所示。
图2-8汉城工业园区
通过用地整合与村庄整改拟选择东西市片区、明光宫片区,分别结合综合性历史街区与观光农业,解决汉城区域人口的居住。如图2-9所示。
图2-9汉城居住安置区
汉城区域调研总结
随着城市的发展,汉城不应固步自封、不应局限于为数不多的遗址,更不应仅停留在耕地与村庄、工矿与仓储,规划者在结合现状保护遗址的同时,应将眼光放得长远。如果明城因为有钟楼、鼓楼、秦王府而止步不前,那如今的西安也不会呈现以明城为核心带动周边发展的格局。在我看来,汉城将是西安市的另一个核心区、一个与西安城媲美但有不同于它的结合农耕文明、以旅游业带动经济发展的当代新城。
通过以上调研,得出对汉长安城的定位,那就是保护的同时要发展。如图2-10所示。
图2-10汉长安城发展畅想
基于明光宫的调研及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对明光宫片区的定位是观光农业结合居住,这也吻合了此次毕设的题目要求——在明光宫片区内做居住区开发,可以接着进行下一步的基于明光宫片区的调查研究。
明光宫片区范围
明光宫具体地望尚不十分明确,根据考古发现结合现状道路,定为丰产路以南、石化大道以北、安门大街以东、东城墙以西的范围,面积约390公顷。其中丰产路、石化大道为汉城中一级道路,虽然与汉代原有路网没有完全重合,但它们几乎承担着汉城中的所有交通,联系着汉城内外,所以将其保留。安门大街是汉长安城中最重要的一条南北中轴线,应该全段恢复。如图2-11所示。
图2-11明光宫片区划定范围
明光宫片区道路现状
绝大数为南北向路网,新规划欲保留片区内石化大道、丰产路即以洛门路为代表的四条南北向一级硬化道路。如图2-12所示。
图2-12明光宫片区路网
明光宫片区水系现状
保留西面原有池塘以及为干涸的所有水渠与水井。如图2-13所示。
图2-13明光宫片区水系
明光宫片区用地现状
片区内60%以上为耕地池塘;企业杂乱分布,以运输业与家具相关产业为主,从业人员前者多为当地人,后者多为外来人口;村落布局分散,规模相差较大。如图2-14。
图2-14明光宫片区用地现状
明光宫片区村落调研
调查方式为访谈结合问卷。问卷分为五部分——基本信息、生活满意度、遗址保护、搬迁态度、住房状况——问题设置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所发问卷数300份,回收有效问卷数188份,其中中官亭村36份、北玉丰村40份、杨善村48份、楼阁台村64份。调研问卷见附录4。
相关结论:
1)中官亭村——全村保留
本地人口700人,外来人口200人。村子年代久远,建村以来已经有700年的历史了。原村名为“接官亭”,因村子南面原连接有师渡口,相传是官员来此地最先到的落脚点。村中原有明朝状元王杰题名的石碑,现已毁。此外,村里还有几户拥有家谱的家族,足以说明此村的年代久远。据实地考察,此村落为典型的农村。
2)北玉丰村——降低层数、扩大宅基地面积
由于地处石化大道、朱宏路交叉口,虽受噪声干扰,但交通便利、方便出行,吸引了大量的外来居民(多为周边城中村拆迁所带来的流动人口),本地居民700人,外来人口达到5000人。为了满足此需求,当地居民住房大多盖到了3层以上,与遗址区外的城中村并无差别。
3)杨善村——就地整合规划
周边被中小型企业(棉花厂、库房出租、汽修、物资回收、水泥化工、印刷等)包围的城中村,村中各功能齐全,教育、医疗、产业、社区服务中心一应俱全。村中本地人口2000人,外来人口达到10000人,多为周边城中村拆迁带来的流动人口。村民希望改善安全、卫生等基本设施。本村村民在经济能得到完全补偿的情况下愿意搬迁,但同时担心未来生活的经济收入不能承担城市生活,希望搬迁的同时不改变原有的居住模式,即拥有独立院落、前店铺后生活的基本模式。
4)楼阁台村——部分搬迁、结合现状重新规划
被公路(丰产路)贯穿的、以家具相关产业为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城中村格局(一楼门面房多为大空间,以提供企业所需的办公空间)。本地居民3000人,外来人口10000人。
提出问题
1)规划层面
如何最大程度保留现状的同时恢复汉长安城整体格局。当地居民的生活现状也是历史的一部分,在规划的同时要考虑“两观三性”,即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2)景观层面
在保护遗址的同时,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遗址,让遗址为生活服务。
3)建筑形式层面
有无必要还原汉代建筑形式,能否在空间上与当地居住模式找寻联系。
同类型案例介绍
该项目位于法国北部城市亚眠,用地面积10748平方米。基地位于城镇和乡村之间的过度地段,象征一个城市的入口,设计师给出了城市和建筑发展可能性的建议。这个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基地显现一个开放的领域特征,“过渡”于城市自然环境和乡村之间,存在一个半城市景观,并且鼓励社会融合。建筑在景观中的布局给了开发区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居住组团利用贯穿南北中轴线上的景观渗透,使阳光横向渗透到狭窄的地块里。该项目提出了尊重当地景观和环境,建筑寻求尊重当前和未来的生态平衡,从而带来无与伦比的生活品质。如图3-1-3-5所示。
图3-3住宅生态做法
图3-4 东边鸟瞰居住区 图3-5住宅设计细部
二、明光宫片区规划与片区内居住区规划设计
明光宫片区规划
规划中观光农业体现在与北宫片区连为一体的结合历史上莲菜种植的莲菜养殖基地以及自耕自采园。对自耕自采园的市场需求分析如表4-1所示。为了在整体上呼应汉长安城的格局,居住区规划的特点是棋盘状九宫格式,包括围绕自耕自采中心园布置的六个居住区,平均规模6000人56公顷,共容纳36000人,在解决明光宫内11158人(当地居民+外来人口)的同时可安置汉长安城内其他区域人口。这六个居住区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十二个居住小区,平均规模3000人28公顷,围绕自耕自采园带布置,其中虚线部分为此次深入规划设计地块,地块内遗址分布密集,面积24.45公顷规模2768人。其中公共服务设施——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沿宽20m、东西贯穿片区的景观大道布置。除此,规划还包括一条旅游黄金线路,连接着重要的遗址观光点。如图4-1所示。
图4-1明光宫片区规划图
表4-1自耕自采园的市场需求分析
片区内居住区规划
此次设计的居住区是底层高密度、组团主体化的开放式内生型观光小区。体现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提供城市化发展方向的可能性,从而缩小与城外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新的居住区体现的是一种混合式的生活,农业功能、城市功能的融入是从城市的发展来考虑的,并不局限于现状。如图4-2所示。
图4-2居住区规划总平面
居住区中建筑单体设计
住宅
从当地已有住宅模式衍生出的以庭院生活为中心、保留传统生活空间的三类住宅类型——外向的商住结合带出租屋的公寓、提供住宿的农家乐和带有独立院落的拼接式单元体。建筑形式部分保留体现关中地区特色的单坡屋顶。
会所
会所分为三个部分,主馆地下一层结合室外遗址展示的展览部分,主馆一层的社区活动中心,副馆的健身中心。展览部分希望人们能从不同标高处看遗址,感受俯仰皆有景的观景体验。与建筑相连升起的坡道下形成一系列供人们停留的灰空间,其中结合不同高度设置不同区域,例如儿童游乐区、水景小品区、交流休息区、花卉观赏区等。社区活动中心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传统的生活空间,包括排练厅、公共厨房以及举办例如红白喜事等公共活动的大空间。
幼儿园
幼儿园延续以庭院为中心,室内外场地无明显界限,每班拥有共享庭院,孩子们可随时进入庭院玩耍,营造一处自由生动的场所。
三、设计理念
汉长安城的发展是不同于大明宫、曲江池等工程的内生型发展模式。居住区的规划围绕“内生型”来展开,这里所有的业务模式都只为了生长,为了更好地适应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在此,我提出开放式观光型小区设计理念。开放的居住小区欢迎外来人员的进入,提供观光农业的同时,发展当地特色产业。无论是莲菜养殖基地、自耕自采园还是体现民俗传统的文化主题商业街,都属于当地居民日常生产生活的一部分。底层高密度的规划思路再现了当地田园式的生活,这是其他地方不可能做到的。居住区规划的理念总结为三点:
1)开放。居住小区对外开放、对城市开放,欢迎市民进入参观、体验其中的一系列活动,例如紧靠明光宫片区东西中轴线宽20m景观大道的农耕文化组团、五谷文化组团、汉代礼仪文化组团、农家乐组团和度假别墅组团等,为现代人的高压生活提供了一处由外而内释放压力的好去处。
2)无车。所有观光车辆停在小区外围,小区内部设置提供电瓶车服务与自行车租赁的服务点,与明光宫片区内其他居住小区的电瓶车服务点连成一个服务网,实行一票制,游客可选择在任一停车点上下车进行以车代步的观光。
3)组团主体化。每个组团都有自己的主题,这些主题是从当地文脉发展来的。三种类型的组团——开放、半开放、不开放——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一系列就业机会,除了农耕,他们可以选择经营自耕自采园、生态小农场,还可以选择经营特色商业旅游业,或是从事电瓶车服务。
四、设计理念具体实施手法
与城市的整合
与城市的整合体现在连续性与多样性。连续性包括时间上的连续与空间上的连续。时间上的连续表现为延续历史(当地居民的生活史)、体现城市化的进程;空间上的连续表现在居住区向城市开放。多样性则包括生活方式的多样,居住模式的多样。
合文脉的设计
规划上充分考虑传统生活空间;住宅类型由当地农民现有的户型发展演变而来,空间的组织方式体现居民的生活方式。
合适的尺度
合适的街道尺度:街道11m 宽,由两侧3m宽的步行道与中间5m宽的非机动车道组成。建筑界面高度和街道宽度基本形成1∶1至1∶1.5 的空间比例。街角处的遗址绿化与建筑形成有趣的对景,再现关中农村街道的尺度感和“步移景异”的意趣。
合适的景观尺度:集体统一性的遗址景观与私人空间性的庭院景观构成了居住区内两个层面的景观。观光景观与生活景观相互渗透,为人服务。
合适的住宅尺度:在村庄整合、集约用地的大原则下,住宅类型有面宽10m进深20m、面宽15m进深15m的连排院落式住宅,也有长48m宽20m的居住综合体。两者都保留了居民喜爱的传统的院落空间与邻里空间。
遗址景观的保护与利用
明光宫片区已勘探一直多为地下遗存,有古代断路、汉代砖瓦,遗址等级都不高,可选择考古揭露展示与示意性展示两种方式加以保护利用。具体做法是上铺钢化玻璃,原状展示的同时可上人进行各类活动,时刻感受遗址区的氛围。
五、设计总结
城市的发展本身就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是由社会各层面因素所综合决定的。因此,此次基于汉长安城发展的研究性设计最终体现的也是一种阶段性成果,还有很多可持续的余地。此次所有规划与设计都强调人的活动与聚集。
通过持续一学期的毕业设计全过程“现状调查——分析整理资料——概念设计——方案设计”,锻炼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策略——具体解决手段或措施”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和理性设计创新能力,基本掌握了设计过程的逻辑分析与表达方式。但因为时间仓促,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的地方还有很多。感谢陈洋老师、贾建东老师的悉心指导,感谢与东南大学、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老师同学间的交流,此次设计受益良多。
参考文献:
[1] 陈稳亮. 大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协同_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探索[D].西北大学.2010年.
[2] 陈稳亮. 城郊大型历史遗址区土地利用风险分析_以汉长安城为例[D].西北大学.2007年.
[3] 张蕴青. 公寓化新农村住区规划建设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4] 侯晓明. 国外城市历史环境保护规制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6年.
[5] 权小娟. 城中村:断裂社会的连接带——基于西安市“郝家村”的个案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1期.
[6] 刘崇.当代荷兰废弃港口区的改造——以阿姆斯特丹Borneo-Sporenburg项目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0年,8期.
[7]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
[8]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1年版)[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建筑制图标准(GB/T50/04-2001)[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年.
(本文来源: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文径网络:吕琳琳 尹维维 编辑 文径 审核)
上一篇: 陕西理工学院图书馆设计 |
下一篇: 城市舞台--哈尔滨博物馆区演艺综合体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