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 27308 次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研究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研究
宋世军,樊敏
(西南交通大学 四川成都610031)
高校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而现阶段仅依靠国家投入还有很多困难。同时,民间资本有巨大的投资潜力,而私人所能投资经营的建设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在这种情况下,民间资本的BOT投资模式便应运而生,并成为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的新宠。
1.BOT项目简介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一经营一转让)的缩写。是指政府(通过契约)授予私营企业(包括外国企业)以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许可其融资建设和经营特定的公用基础设施,并准许其通过向用户收取费用或出售产品以清偿贷款、回收投资并赚取利润;特许权期限届满时,该基础设施无偿移交给政府。BOT项目的运行机制如图1所示。
BOT的出发点是将基础公共工程项目私营化,以解决政府的资金不足问题。1992年英国最早应用BOT模式,英国政府管理者认为BOT模式下可节省l7%的资金,并与传统招标方式建设项目进行了对比,如表l所示。
自1984年由土耳其总统厄扎尔最早提出BOT至今,国内外已经有很多已建和在建项目引入了BOT模式。例如:澳大利亚悉尼港湾隧道、英法海峡隧道、福建省泉州刺桐大桥等。在2008年奥运设施建设中,约30多个奥运场馆和主体(“鸟巢”)体育场项目均采用典型的BOT模式。
2.高校BOT项目特征
高校采用BOT模式建设基础设施可以弥补国家投资的不足。作为一种独特的项目投(融)资和经营方式,高校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
(1)主体的特殊性:合同主体的是高校与国内外盈利性的组织实体。高校作为主体,对投资者而言既是合作伙伴,又是特许权利授予者和具体实施的监督者。
(2)投资客体的特定性:高校的BOT项目一般仅限于学生宿舍和食堂等基础服务设施。高校以学生的住宿费收入和伙食经营等收人为代价,在不直接发生较大现金流出的情况下最终取得资产的所有权。由于投资客体的特殊性,BOT项目涉及学校、学生和投资者等多方的利益。
(3)学校和投资者目标取向差异:投资者主要为获取投资收益;而高校还具有保持学校稳定的政治责任。因此,在项目经营和管理上,学校和投资者的目标取向存在差异,容易引发一些矛盾。
(4)投资风险:BOT项目收回投资和并产生一定的利润是以高校学生的人住率、消费情况等作为保证的,高校学生的各类收费标准,国家是有严格规定的,如果国家调整招生政策和收费标准,势必带来风险。
3.高校BOT项目运作程序
3.1确定项目方案
由高校选择并确定哪些基础设施可以采用BOT项目模式建设,并对该类项目执行的先后顺序、地点、生产能力、开工日期等问题做出说明。一般可纳入BOT合作范围的工程项目主要包括:部分学校的教学辅助用房、部分后勤服务设施用房,部分公共服务体系中可以纳入到BOT项目范围的基础设施。项目是否具备合理的投资收益,或者说高校主管部门是否准备允许投资人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是在本阶段必须确定的原则性问题之一。
3.2立项
高校在发布BOT项目招标文件之前,应该先按照国家的基本建设程序完成项目立项。如果投资人确定后政府不批准项目,将会给中标人造成很大损失。因此,项目立项通过的审批文件一般被作为招标的依据。
3.3项目招标
项目招标分三个阶段进行。
(1)招标准备阶段。成立招标委员会和招标办公室,聘请专业的投融资咨询公司、律师事务所和设计院;进行项目技术问题研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
(2)资格预审阶段。招标委员会应该组织资格预审专家组.对资格申请文件进行比较分析,在确保充分竞争的前提下,为了尽可能减少招标评标的工作量,通过资格预审的投标人数量不宜过多,一般为3至5家。
(3)评标与决标阶段。高校根据标书内容及评标标准,从通过资格预审的公司中选出最优者中标。
3.4合同谈判和签订
这是BOT项目建设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一环节要明确学校和投资企业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和争议解决办法。谈判达成协议后,中标人应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并组建项目公司,项目公司将正式与贷款人、建筑承包商、运营维护承包商和保险公司等签订相关合同,最后与校方正式签署特许权协议。
3.5项目实施及运营建设
协议承担者要根据协议对项目的建设负责。项目建成以后,项目公司可以自己经营、管理该项目,也可以发包或委托给有经验的专业公司进行经营和管理,项目公司从中获得利润,实现投资回报。
3.6项目的移交
特许经营期满,项目公司要按照特许经营协议规定的项目标准,将该项目设施及其使用权、经营权无偿移交给项目所在高校。
4.BOT项目管理重点及措施
4.1项目的选择
高校要想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项目选择BOT模式并且达到预期效果,做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很必要的。前期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论证、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委托设计、项目建设有关手续。对被选项目首先应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可行性论证,实现科学决策;确定方案后,对建设项目各项要求和功能进行详细的分析;完成设计后,按国家建设管理规定办理手续,取得法律依据。
4.2投资方的选择
高校基础设施建设BOT项目的投资主体应具备下列基本条件: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的实体;具有联合开发的经济实力、完成工程建设项目所需资金及相应的抗风险能力和措施;具有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经济信用。
投资方的选择应本着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择。由学校财务、审计、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对其进行综合考察,并对合作协议进行充分的讨论,报校方领导小组审议后,由校长办公会审批。投资方在取得投资认定之后不得将项目投资权转让第三方。若投资方不能按规定完成相应的项目.学校有中止BOT工程项目的权力。
4.3产权问题
在高校基础设施BOT模式的运作过程中,首先要明晰产权关系。一方面是出资者学校的资产所有权;另一方面是投资方的法人财产权。项目建设完成投人使用后,合同期的经营和管理也应以合同为依据,学校不能随意进行行政干预,只要符合国家政策规定,业主方就应充分信任合作方,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健康发展。
4.4施工及质量管理
由于高校的特殊性,应该将BOT项目的建设管理与质量管理纳入到整个校区建设的统一管理体系当中,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可由校方组织招标,以便更好地监督项目建设期间的工程质量。相应的监理、设计、质监费用可以在合同中做具体的规定。
为保证工程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加强对工程施工的管理,高校BOT项目可以考虑建立工程风险金制度。工程风险金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原则上不得动用,待工程竣工验收后扣除已动用部分连同本息一并归还投资方。
4.5风险防范
高校应该考虑到BOT项目历时长、参与方多、各方关系错综复杂等情况,其风险势必贯穿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项目的全过程:从投标到中标,直至运营期满再进行移交;其主要风险包括政治风险、法律风险、经济风险、投资风险、运营风险和自然风险等。学校要稳定首先考虑的是政治风险,项目投资者又是承担投资风险的主体,政府干预会减少某些不必要承担的风险。风险由投资者承担后,学校可以集中精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和科研水平。
5.结束语
今后,随着法律框架的建立,政策的调整以及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实际需求的推动,BOT方式将很快成为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中一种新型的项目组织管理方法,校方应加强对BOT模式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余华,丁阳喜,张文亦利用BOT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高校产业发展[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5(6):63—65
[2]李永江,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BOT实例研究[J]国际贸易,1996(3):55—56
[3]方芳,工程项目投资与融资[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88—89
[4]郑文谦,BOT投资方式与高校后勤投资制度创新[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6):68—69
[5]孙涛,BOT模式下的风险管理研究[J]商业研究,2004(18):100一103
(本文来源:陕西省土木建筑学会 文径网络:尚雯潇 尹维维 编辑 文径 审核)
上一篇: 地下空间环境艺术设计 |
下一篇: 格宾箱笼的施工技术 |